黄河的资料

网上有关“黄河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河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 ”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 、甘肃 、宁夏、内蒙古、山西 、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 ,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 ,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 。

简介

黄河母亲像(甘肃兰州)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 、甘肃、宁夏、内蒙古 、陕西、山西、河南 、山东九省 ,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约像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 ,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 ,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7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 ,中 、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 ,水深一般为2.6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米~1.6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 ,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 、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 。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 ,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 、北魏、隋(炀帝)、唐(武周) 、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 ,被称为“九朝古都 ”。

编辑本段

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黄河流域简图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 ,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 ,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0多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 。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 ,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 。

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 ,分别为:青海 、四川、甘肃、宁夏 、内蒙古、陕西、山西 、河南 、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7毫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 ,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 ,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 、渭河、沁河 ,下游有伊河、洛河 。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

贵德多系山岭及草

黄河DVD地高原 ,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 ,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 黄河流域范围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 ,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 ,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 ,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 ,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 ,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 ,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 ,洼地比较开阔平展。但就黄河的具体源头是卡日曲,玛曲还是扎曲,历来有所争议 。今年来科学考察团已确定卡日曲为河源正源。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 ,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 ,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 ,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较发达 ,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 黄河壶口南孟津间为中游 ,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 、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 ,流域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 、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 ,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现代肖草《卜算子·黄河》词给予真实诠释:“天外挂飞川 ,骇浪生素幔。已过悬崖万仞山 ,犹有惊涛溅。溅不入春时,却把暖春唤 。一任沧桑岁月多,尽在长河岸 。 ”它流经9个省 、区 ,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 ,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 黄河九曲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 ,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 ,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 ,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 ,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 。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还不到1千克。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 ,长度相当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的1倍,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00000倍。

主要支流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 、湟水 、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 、窟野河、无定河、汾河 、渭河、洛河、沁河 、大汶河等。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 、东平湖。

黄河(4张)

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28处 ,位于中游段流的2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干流峡谷段累计长1707千米 ,占干流全长的31.2% 。

黄河正源

在青海省玛曲上游的约古宗列曲,矗立着数十个“黄河源”石碑,一直以来 ,很多游人都认为这就是黄河的源头 。但中国三江源考察队2004年的考察,黄河的真正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卡日曲上游的那扎陇查河,从这里算起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度为5778千米 ,居世界第5。不过,“假源头”依然吸引着大量游人,黄河水利委员会也依然坚持将黄河源定于此处。

旅游资源

充满活力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号称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 ” 。其中从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 ,川峡相间,河床比降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规划利用落差超过1200米 ,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

宁蒙河段

--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 ,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的土地平坦 ,面积广阔,利用黄河水进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 ,有“塞北江南 ”之美称。(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 ,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 。黄河水给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中游河段

--陕晋峡谷 ,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势如破竹,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在这一河段有以下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 ,奔腾过来,咆哮而去,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 ,更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 。“风在吼 ,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 ,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战无不胜 ,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

2.龙门--流传“鲤鱼跳龙门 ”的故事就源于此。这里水流湍急,相传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可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付出艰苦努力后到达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顽强拼搏 ,奋斗不息 。这里相传是大禹治水所凿开的一条峡口,因而又称禹门口。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孟津县 ,是洛阳人民政府与国家旅游管理局联合开发的一个大型工程。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 。

总面积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峡谷河流为主要特se,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风景区内的小浪底大坝、进水塔群等大型水工建筑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壮举 ,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内柏崖山、黄鹿山 、红崖山 、始祖山、荆紫山、黛眉山山色清秀,人文景观荟萃 ,八里胡同峡 、龙凤峡、孤山峡峡谷幽深,号称“黄河三峡 ”,296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中湖汊河巷密布纵横、岛屿半岛星罗棋布 、豪华游船穿梭如织 ,有“北方千岛湖”、“中原北戴河”的美誉 ,是黄河上开展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的最佳场所。

河洛文化是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 。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公里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 、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帖》石刻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 。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 ”,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 ,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祖。

郑州黄河游览区

郑州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 ,北临滔滔黄河 。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 、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 、弘扬华夏文化 、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 ,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 。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 、“哺育 ”、“大禹”、“战马嘶鸣” 、“黄河儿女 ”等塑像,黄河碑林。

编辑本段

环境保护

先秦环境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 ,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 。《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 ,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 ,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 ,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 。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 ,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 ,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变化原因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 ,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 ,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 ,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

环境恶化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 ,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 ,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 ,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 ,因而黄河决口 、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 。

最近因为风沙问题越来越严重 ,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 ,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 ,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

保护方案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 ,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 ,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河道变迁

概述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长河 ,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 ”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 ,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 ,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 ,重则河道改徙。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长时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 。历史上频繁的灾害 ,也使黄河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 ,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 ,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 ,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 ,大的迁途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 。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 ,淹没豫东 、皖北和苏北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战国筑堤以前

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 ,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 ,沿太行山麓北流 ,《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 ,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 、鲁西北 、冀东南 ,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 ,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在古代,“河 ”就是黄河的专称。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 ,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

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 ,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 ,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 ,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以后生齿日繁 ,在大堤内河槽两旁淤出的大片滩地上进行了垦殖,修筑民埝以自卫,远者距水数里 ,近者仅数百步 。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险情迭出 。

西汉末年,今河南浚县境内河道 ,“河水高于平地 ”,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时黄河又东决,河 、淮之间水灾延续了60年之久 。

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以上决口 ,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 ,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后 ,在将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而有决溢 ,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 。其原因:

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 ,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二 ,公元70年 ,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 ,大体流经冀鲁交界地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旺宾一带),自西汉大河别出 ,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河分流 ,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至今山东利津县境入海。

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 ,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 ,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 。

唐末至北宋末

经近千年的堆积 ,到唐末开始,黄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渐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发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时期 ,决口的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决 。

至11世纪初,在今山东商河、惠民 、滨州市县境内 ,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决口地点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滑州(今滑县东旧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道逐渐向北摆动 。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 、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 ,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 ”。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 、内黄口)

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 ,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 ,汇入泗水 ,夺泗入淮 。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 ,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 、滑之间原是黄河下游的窄道,由于这一段河道的控制 ,以下河道决口后摆动的范围,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东 、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离开了这段河道以后 ,下游河道折向东或东南,摆动于豫东北至鲁西南地区 。在金代,有记载的12次决口中 ,决后河道摆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 、延津、开封、祥符 、杞县、睢州、陈留 、通许、太康、尉氏 、洧川、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 、洧川 、扶沟、鄢陵等地 ,由颍水入淮;一股在开封境内 ,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地,由涡入淮 。我们将其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从金元至明中叶 ,黄河变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西移。起初决口多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 、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 、90年代) 。到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 ,决口已移至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几至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顶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南摆。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东北 、鲁西南 ,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 。以后逐渐南摆进入豫东开封、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徐州夺泗入滩 。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决河,先后由濉夺泗或由涡入淮。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道夺颍河入淮 ,达到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分出几股岔流,迭为主次 ,变迁无定 。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 ,即出现“两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 ,下游又出现了夺濉 、涡、颍入淮的几股 。嗣后,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 ,时而又东北决入马颊河、徒骇河 、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入海。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变迁极为混乱。元末(1351)贾鲁治河时 ,曾整治一条从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 。不久即告废坏。

明嘉靖中叶至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 ,“全河尽出徐 、邳,夺泗入淮。 ”这是河势的一大变化 。后来在万历初年,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 ,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 ,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图上的废黄河。其后虽有决溢。但旋即恢复故道 。

清前期经大筑堤防 。河南境内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时期,而山东、江苏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作运河 ,是“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潘季驯治河重点即在这一河段上,如大修两岸缕堤、格堤 、月堤、遥堤 ,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泽湖水位,蓄清刷黄等工程 。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阴至河口段,这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 ,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变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故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河患最为集中。19世纪以后 ,河道淤废不堪,决口连年发生,更兼国内政治动荡 ,治河不力 ,发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

有关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有什么?

分别是安徽涡阳和蒙城。多看可靠的文献,有旁证的文献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 。今安徽涡阳县在老子的年代里 ,是归属于楚国版图。鹿邑、亳县属于陈国。

老子的故乡在今安徽涡阳 。涡阳之前叫:真源 、谷阳、苦县,不在鹿邑。

1、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两个县,是不同的地方 ,看宋史: 《宋史·列传第四·宗室二》:“元偁体素羸多病,上幸真源,时已被疾 ,恳求扈从。至鹿邑疾甚,肩舆先归 。车驾还,临问数四 。(注:赵元偁是宋在太宗第七子 ,皇上在真源,元偁也要去,但只走到鹿邑病重 ,只好先回了。)?

2 、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 ,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 。领谯、城父、谷阳 、鹿邑、酂五县。 真源 ,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 ,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3、真源和鹿邑是并列的 ,不是一个地方 。《新唐书·志·卷二十八》:鹿邑,上。大业十三年,县 民田黑社盗据 ,号涡州。武德三年来降,复为县 。 ?真源,望。本谷阳 ,乾封元年更 名。戴初元年曰仙源 ,神龙元年复曰真源 。有老子祠,天宝二年曰太清宫 。

4 、2015年安徽涡阳《老子传说》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灵宝 ,没有河南鹿邑啥事。 2021年涡阳胡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安慰,河南鹿邑老子祭典2021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注意关键词只是祭典 。

5 、古诗做不了假。温庭筠《老君庙》:紫气氤氲捧半岩 ,莲峰仙掌共巉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百二关山扶玉座 。“涡水处其阳”的地理特征,正与涡阳的老子庙的地理特征相一致 ,建筑前面有河,也符合很风水。庙前两字也证明了一切:鹿邑把老君庙造在涡水的南岸---没有文化多可怕。杭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研究《水经注》的权威陈桥驿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钱林书等五位教授先后到河南和安徽沿涡河考察,一致认为涡河河道是自然河道 ,不曾改道 。因此,老子出生地不可能从涡河北岸变迁到涡河南岸。

6、薛道衡《老君堂颂》:赖乡旧里,涡川遗迹。古往今来 ,时移世易 。灵庙凋毁 ,祠坛空虚。九井生祠,双碑碎石。 。九龙井环列于流星园内,为老子出生地 ,春秋瓦圈井。下图是:古流星园石匾额。

7 、国家早就定性了的 。1992年,国家文物局在一份《同意涡阳县接受大陆以外地区捐资的批复》文件中,“同意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为首组织‘大陆以外地区重修老子中太清宫筹委会’对该县老子故里中太清宫等古建筑维修和修复的捐资” 。

8、台北道学院著名教授马炳文多次带领香港富豪谭兆道长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重道之士来涡阳县实地考察 ,便认定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中太清宫所在地此次实地考察结果。和老子相关的鹿邑只有三处,涡阳是十一处。初步得知情形:

甲:鹿邑县部分计有:

一 、老君台;二、西太清宫(庙田七百二十亩);三、圣母碑;孔子°问礼处 。

乙:涡阳县部分(注:涡阳县是新县。百年前,大部分是从毫县划地而成。)

一 、无忧围;二、中太清宫;(县志载明有庙田三千亩 ,曾有道士两千余人 。)三、老君炼丹处四 、九龙井(老君生后,九龙从地下涌出,吐水为其沐浴);五、白林(圣母全家墓地);六、尹喜墓:七 、最近出土之古碑:八 、中太清宫现在仍有两位高龄道士口述百代宗谱 ,说自古传来--老君出生于无忧围(中太清宫旁);九、东太清宫;十、孔子问礼处;十一 、武家河(古谷水)。

庄子故里蒙城。多看可靠的文献,有旁证的文献 。

1、《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 老氏:今毫州明道宫乃老子所生之地。庄子生於蒙,在淮西间。?

2、另:著名文学家苏舜钦 ,“举士第 ,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 ”(见欧阳修《苏君墓志》) 。苏舜钦任蒙城知县时建清燕堂,今遗址尚存。王安石为之留《题蒙城清燕堂》诗 ,诗中有名句“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 ,民有庄周后世风……”(见《王荆公文集》)。苏东坡为蒙城作《庄子祠堂记》 。此四位文豪,均为一代宗师,而王安石号称稽古 ,考史亦有建树,四人异口同声,称蒙城为庄周故里 。?

3 、宋? 罗泌 路史 卷 二十七? 国名纪四 商氏后?云:“北冡 ,蒙字尔,即景亳,汤都 ,今亳之蒙城 ,汉之山桑,天宝元年改。”

4、《旧唐书》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蒙城 隋山桑县,属谯州。州废 ,隶毫州 。天宝元年,改为蒙城

5、明万历《蒙城县志》就记载:“蒙为国,且数千年 ,旧故无志,于《寿阳志》中见之。 ”

6 、《国语·楚语上》:“郑有京、栎,卫有蒲、戚 ,宋有萧 、蒙 ”? 宋萧、蒙实弑昭公----萧县和蒙县一起,不远,都是宋国的。

民国时期著名的青帮人物

关于苏州园林的历史故事如下:

1、建于元代的古典名园狮子林有个景点叫立雪堂 ,蕴含的典故是大家熟知的程门立雪 。“北宋兄弟二程”之一的程颐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思想家,二十四岁便在开封收徒讲学。一次,他的学生杨时和游酢去河南程府拜访并求教老师。

时正隆冬 ,只见程颐老师正在厅堂内闭目养神 ,其实是佯睡观察 。两位弟子见此情形,悄然退出,在院中静候。不期 ,天始降雪,两人冒雪静待,等了好长时间 ,程颐才睁开双眼,只见大雪已埋没学生的脚背。典故提倡和渲染的是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 。

2 、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中部水池东侧有座建筑名为曲溪楼 ,在罕见的八角门洞上,镌有“曲溪”两字,为文徵明所书。曲溪源于曲水流觞的典故。东晋永和九年 ,书圣王羲之偕亲朋好友共42人,在浙江绍兴兰亭(兰溪畔的亭子)做“曲水流觞 ”的游戏,其中十一人各成诗两篇 ,十五人各一篇 ,十一人交白卷,各罚酒三觥 。

王羲之将这些诗集结一起,用蚕茧纸 、鼠须笔挥毫作序 ,计28行、324个字,即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文中 ,王羲之既描绘了兰亭优美的自然景色,又抒发了与朋友相聚的欢快心情,而书法更是遒劲舒展、变化无穷 ,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

3 、怡园有个景点叫拜石轩,是著名典故米芾拜石的写照。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爱石竟至如痴如癫的地步 。他任无为州监军 ,忽见衙署院内有一奇特之石,惊叫失声:此足以当吾拜。便立即换了官服,手握笏板 ,整冠而拜 ,并尊称此石为石丈。

4、狮子林西部靠墙的山巅有座建筑名为问梅阁 。就字面而言,源自唐代王维诗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但就内容而言,恐怕与佛教典故有关。一次,僧号为“梅”的佛徒问其师父马祖 ,何为佛?马祖说:即心即佛。意思就是佛不远人,即心而证,佛是自性 ,莫向身外求 。

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你的自心就是佛。徒弟陡然大悟,便去别处佛寺为主持,并一直铭记“即心即佛 ”四个字 ,不懈钻研佛学,佛理越来越渊博。马祖派人打听“梅”事,闻此 ,连声说:梅子熟了 ,梅子熟了 。

5 、网师园“藻耀高翔”砖雕门楼被誉为江南第一门楼,在其东侧的兜肚上刻有“文王访贤 ”的立体戏文图。当然与著名的周文王访贤的典故有关。周文王为结束商纣王作恶多端的罪孽,求贤若渴 ,亲临渭水畔,单膝而跪,请求端坐眼前的姜太公出山助政 ,旁边文武大臣林立,场面甚为隆重 。

6、拙政园中部有处景点为小沧浪,其反映的典故是屈原与渔父的对歌 。当年屈原被楚怀王放逐后 ,渔父问他为何得罪楚怀王。屈原说:世人皆浊吾独清,世人皆醉吾独醒,是以见放。于是 ,渔父为安慰屈原,放声唱出歌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

意思是 ,如果当朝英明惜才,你就洗净帽缨去为他治国;相反,如果其昏庸无道 ,你就隐居起来,以濯足自娱自乐。

7、狮子林假山群之西的水池边,有一峰湖石 ,形似袈裟披身的僧人,浮水而行,这就是佛教初祖的化身达摩 ,表达的就是禅宗著名典故——一苇渡江。老祖在与梁武帝一番对话后,少时,后者似有所悟 ,达摩却已飘然离去 。

后悔之下,梁武帝忙派人火速而追。及至江边,见无舟无船 ,追兵以为大功告成 ,料想老僧无法过江。不期,只见达摩“嗖”地拔起一根芦苇,投之入江 ,立即化为一只小船,达摩从容乘舟而去 。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 ,极利因水就势造园,附近又盛产太湖石,适合堆砌玲珑精巧的假山 ,可谓得天独厚;苏州地区历代百业兴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条件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之苏州民风历来崇尚艺术 ,追求完美,千古传承,长盛不衰 ,无论是乡野民居 ,还是官衙贾第,其设计建造皆一丝不苟,独运匠心。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进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 ,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 。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 ”的称号。

明清时期 ,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 ,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 ,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 。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

1997年12月4日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 、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 、狮子林、艺圃、耦园 、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2003年,苏州古典园林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

2017年5月30日 ,“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旅游文化推介会30日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处举行,通过旅游宣传片 、展、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等多种形式向法国民众展示苏州古典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的独特魅力。

百度百科-苏州园林

1、顾竹轩 ,他是江苏建湖人,16岁到上海谋生,初到上海的他拉过黄包车 ,扛过麻袋,做过苦工,可以说生活十分艰苦 ,但是在一次偶然机会 ,顾竹轩遂拜青帮头目刘登阶,并归其门下 。

2 、张仁奎,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黑白通吃,就连韩复渠,蒋鼎文都是他徒弟 ,与上海三大亨 ”与张仁奎也颇有渊源:黄金荣是弟子;张啸林则是师侄。而政客朱绍良、陈光甫都拜他为师。

3、王亚樵,他是民国时期上海滩传奇人物,连名震一时的青帮头子黄金荣 、杜月笙也要让他三分 ,创立的斧头帮也是上海黑帮第一大帮 。虽说他是流氓头子,但从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民众之事。虽说他是杀手,但从未杀过一个平民百信 ,杀的都是外国贼,汉奸。

4、季云卿,他是青帮继张啸林 ,黄金荣 ,杜月笙,第四号人物,并与黄金荣还是结拜兄弟 。然而在抗战爆发后 ,他投靠了李士群做了汉奸,还推荐吴四宝投76号魔窟,成为一名臭名远照的大汉奸。

5、张树声 ,字俊杰,河北沧县人。他早年在清军中做过官,后加入西北军 ,中原大战后,他跑到了上海开展帮会活动 。他先前加入过青帮以及洪帮,这次到上海更是如鱼得水 ,以青帮大字辈兼洪帮太极山 、长白山山主的身份,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广收门徒,势力因此扩大 。

扩展资料

青帮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 ,又称清帮 、安清帮。早先原是清代漕运水手中的一种行会性秘密结社。结社的初衷全在于保卫自身的利益 ,与官方作斗争 。始建于雍正五年至七年间(1727年-1729年)。徒众昔皆以漕运为业,故称粮船帮。大江南北,入帮者颇众 。

传说最早渊源于明代的民间宗教罗教。最初分布于北直、山东等地 ,后来沿运河发展到江苏、浙江 、江西等地区。其门徒主要在运河沿岸各埠以运漕粮为业,又称粮船帮或粮帮 。其中又分为两派,一是主帮 ,由浙东温州 、台州人组成;一为客帮,由皖北、江北人组成。帮内有帮规仪式,有辈分区别 ,按辈分收徒。

关于“黄河的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是你的寻文呀的头像
    是你的寻文呀 2025年09月01日

    我是爱称号的签约作者“是你的寻文呀”

  • 是你的寻文呀
    是你的寻文呀 2025年09月0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黄河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河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黄河(Yellow River...

  • 是你的寻文呀
    用户090107 2025年09月01日

    文章不错《黄河的资料》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爱称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